- 桃園教師會會務系統 ( http://61.219.67.208/Default.asp ) -- 教育論壇 ( http://61.219.67.208/ShowForum.asp?forumid=58 ) --- 第12任總統當選人馬英九先生的教育政見 ( http://61.219.67.208/fbbsxp/ShowPost.asp?id=2898 )
作者︰test 第12任總統當選人馬英九先生的教育政見 壹、基本理念 教育的發展攸關國家競爭力的提升,因此,提升教育品質是我們對台灣的責任,也是對新世代的承諾。我們堅信,教育的終極目標在於「培育具有健全人格、公民素養及終身學習能力的下一代」。 我們之所以主張「健全人格」,是因為良善社會必須以道德倫理為基礎,而過去多年來民進黨政府的執政風格,已經造成台灣社會基本價值的崩解。 我們之所以重視「公民素養」,是因為民主政治必須遵守憲政法治的精神,而民進黨的教育政策卻不斷鼓吹狹隘的族群意識,導致國內教育品質的快速沈淪。 我們之所以強調「終身學習能力」,是因為在一個快速變遷的時代中,有限的知識累積,並不足以應付未來社會的挑戰,只有具備學習方法與學習能力的人,才能真正適應全球化潮流所帶來的巨變。 我們的教育政策綱領與各種具體的政策主張,都建立於以上信念。我們也鄭重承諾,執政之後,將根據國家財政狀況,訂定優先緩急順序,逐步推動下列政策主張,以實踐我們對台灣新世代的教育承諾,為國家培育人才的目標。 貳、政策綱領 檢討教改成效,擘劃教育藍圖 肇始於民國八十三年的教育改革運動,方向正確,但教改運動的實施策略卻頗多瑕疵,以致快樂學習、快樂成長不僅難以實現,學生壓力反而更加沈重,社會各界指責不斷。教改策略中較為正確者,應繼續維持,如小班教學、回流教育、特殊教育等。然而問題叢生者,則必須徹底檢討,如九年一貫、綜合高中、多元入學、大學校院大量擴增等。我們主張組成「教改檢討委員會」,以就事論事的態度,檢討教改成效,儘速修訂不當之政策,讓「人本化、民主化、多元化、科技化、國際化」的教育理念,逐步穩健落實。 回歸教育本質,尊重學術專業 我們堅決主張所有政黨不得以一黨之私,控制教育機構,也不得強迫教育工作人員在政治競爭中表態。 國家教育政策的制定,應由客觀中立的學者專家主導。舉凡課程大綱修訂、教科書審查、教育人員聘用、教育經費分配等等,皆應本於「學術自主」、「學生主體」及「教育優先」的原則辦理。教育行政官員不應成為政治人物的助選員,也不可成為特定政黨貫徹其意識形態的工具,並應廣納教師和家長的參與,聆聽社會各界對教改之聲音,促使教育政策的訂定謹慎而周延。 擴大教育投資,八年達GDP6% 為了營造優質的教育環境,也為了創造公平的成長機會,我們主張擴大教育投資,將政府編列的教育經費,每年提高GDP(國內生產毛額)的0.2%,年增加經費約240億元,使八年後的政府教育經費提高到GDP的6 %。換言之,我們執政後政府教育經費從現行每年約近5,000億元,逐年擴增,八年後將升至每年超過7,000億元。 提高後的教育經費,除用於充實各級學校軟硬體設施,也將用於開辦五歲兒童免費入學、免費供應弱勢族群學童營養午餐、推行高職免費入學制度、發展具有特色的大學校院、推動國際交流、逐步齊一公私立學校教師福利待遇等。為確保教育經費之專款專用,我們將修訂相關法規,由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共同合作,改善教育品質。 參、具體主張 一、五歲免費入學,促進幼托整合 人才培育,幼教為先。但現今幼托未能整合,幼稚教育與幼兒托育分屬不同單位管轄,造成同年齡層兒童接受不同教保服務的現象,因此我們主張將幼稚園及托兒所逐步整合成「幼兒園」,接受兩歲到五歲的兒童,並以教育部門為職權單位,營造適合幼兒身心健全發展的成長環境。同時,幼兒園師資應適用「教師法」之規範與保障,吸收優秀人才,降低其流動性,以確保幼教品質。 由於現代社會幼兒養育、教育費用昂貴,而年輕父母正值創業階段,經濟負擔相形沈重,亟待政府提供完善之學前教育,因此我們主張由政府提供五歲兒童免費的學前教育;並將實質補助私立幼教機構,讓就讀私立幼教機構的五歲學童也可享受免費教育,而二到四歲兒童幼托費用可列為所得稅列舉扣除額,以減輕家長負擔。 二、國小小班教學,照顧個別需求 現行小學班級學生人數過多,教師工作負荷沈重,無法進行小班教學,難以兼顧所有的學童,親師之間也無法進行良好的互動,造成教育現場和理想之間的落差。為促進學童「德、智、體、群、美」健全發展與激發學童學習興趣與潛能,我們主張加速落實小班教學的政策,由每班35人逐步調降為25人,減輕國小老師的工作壓力,並能針對個別學童的差異,善盡「因材施教」的責任,充分照顧每位學童需求。至於家長所普遍關切的不適任教師問題,我們主張以教育品質為優先考慮,建立及時有效的輔導與淘汰制度,以避免不適任教師的繼續存在,阻礙教育之發展。 三、加強親師互動,營造優質環境 教育工作欲求成功,不僅學校須營造良好學習環境,也須學生家長充分協助。唯有學校教育、家庭教育、社會教育三管齊下,才有可能引導學生邁向健康、積極的人生。然而,現今的校園,溫馨不再,家長與學校對立、教師與行政人員衝突,時有所聞,因此,我們主張透過學校的規劃協調,以及社教單位、社工團體的積極配合,落實親子共同閱讀、性向技能探索、班級關懷小組、特殊兒童輔導等措施,以協助父母更加瞭解子女並重視其成長過程。我們也主張落實國中、國小導師對每一個學生的家庭訪問制度,讓學校與家長之間的溝通瞭解更為順暢;同時也要健全家長會的組織與法令,讓家長的教育參與權得以保障,隨同子女共同成長。 四、檢討升學管道,學生適性發展 教改立意良善,但因缺乏教師和社會各界廣泛參與,政策躁進、錯亂,演變成今天學生苦不堪言,無所適從的窘境。教改運動力推多元入學制度,但學生及家長的壓力不減反增。我們執政之後,將責成教育部成立「升學制度審議委員會」,彙總社會意見,徹底檢討各種升學管道的優缺點,設法適度調整,以減輕學生與家長的負擔。我們認為升學管道應該維持多元,配合學生多元智慧的發展,但不能繁複,更不應主導教學與學習。同時,我們認為任何教育的變革,應循序漸進,配套周全,方案成熟時才能推出,學生不應成為教育改革的白老鼠。 五、推動高職免費,優化技職教育 技職教育對我國經濟發展,具有不可取代的重要性。但由於廣設高中大學而弱化高職,技職教育特色流失,體系岌岌可危。為恢復技職教育過去為台灣經濟打拼的光榮歷史,我們希望透過高職免費入學的政策,鼓勵技術性向分化明顯的國中畢業生,及早接受品質優良的高職教育。高職畢業後,有意願繼續進修者,輔導升學至技術學院或科技大學;而願意早日投入社會建設行列者,加強其通識基礎、就業能力及工作倫理,使之成為社會經濟建設的尖兵。同時,並將建置彈性的回流教育機制,個人可視需要隨時回到學校接受進修教育,藉以精進、更新就業能力。 我們執政後,每年將投入100億元經費,改善技職校院的師資、設備與課程,與補助公私立高職學生的學費。對於學業成績優異者,另將提供獎學金與生活費,以吸引具有技術天賦或實務興趣的學生進入技職院校就讀,優化技職教育體系。 六、補助績優大學,追求高教卓越 高等教育為一個國家競爭力提升的關鍵,也是全球化時代保持競爭優勢的憑藉。是以,大學教育必須在教學、研究和服務各面向,不斷的提升水準,達到全球化與國際化的目標。但現今之大學,不僅經費拮据,且大多「重研究輕教學,重學術輕專業」,因此,我們主張增加高等教育經費,提升高等教育品質,「邁向頂尖大學計畫」及「教學卓越計畫」將繼續推動,並將強化辦學績優學校之補助,以鼓勵認真辦學者持續精進品質,追求學校的卓越。我們加強補助的對象包括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頂尖大學,以及辦學績效良好、並具有發展特色的各類型學校。對於辦學成效不佳的大學校院,則輔導轉型或退場。 同時,我們將改變現行偏重研究績效的學術評鑑制度,要求各校教師評鑑制度應以兼顧教學、研究、服務的原則,營造具有追求真理風氣的校園文化;而且,在校務評鑑與系所評鑑方面,也應針對大學的各項功能,全面、深入的評鑑,以避免高等教育學府的自我窄化與邊緣化。 七、擴招境外學生,促進國際交流 當前已是一個「地球村」的社會,大學國際化與全球化是必然的趨勢,但我國的大學不僅境外學生稀少,國際化也僅限於少數國外學者的講學、研討會的舉辦、姐妹校的簽定與少數英文授課課程的開辦,與實質的高等教育國際化目標相去太遠。基於教育國際化及自由化的觀點,我們主張加強國際學術交流,並擴大招收境外學生來台就讀,以豐富台灣學術內涵及開拓我們學生的視野。我們將推動「萬馬奔騰計畫」,四年內提供三萬個名額,給國內外學生進行交流、學習與深造之用,促使外籍生人數倍增,加速高等教育的國際化與全球化。此外,也將藉由擴大兩岸學術及教育交流,展布新局,凝聚共識,為將來推動大陸學歷採認政策奠基。 八、建立品管機制,提升學科素養 大學數量迅速擴增後,大學錄取率已攀升至九成六,因入學門檻偏低,引起社會對教育品質低落的批評。為了對開放後的高等教育品質進行把關,我們希望在國民教育、高中職階段就能對學生學科的能力有所提升。因此,我們主張國民中學及高中職的學生的學科能力必須建置品管機制,對學科能力未達標準的學生,實施課後或寒暑假補救教學,使他們具備現代國民應具備的學科素養,也有利於未來的繼續升學與發展,同時,對大學品質的提升也有直接的助益。 九、平衡教育落差,實踐公平正義 由於經濟低迷、失業率居高不下,台灣「M型社會」已逐漸成型。城鄉和社經地位的落差,嚴重阻礙教育功能的發揮,也造成教育機會的不公。為弭平城鄉及社經地位的差距,改善弱勢族群、原住民教育處境,並協助新移民家庭適應台灣社會,以及保障身心障礙者就學權益,我們將特別針對此等弱勢族群聚居及偏遠地區(包括花蓮、台東、屏東、南投等原住民人口集中地帶,以及澎湖、金門、馬祖、蘭嶼等離島)加強教育經費的投資。其具體做法包括︰免費供應弱勢家庭學童營養午餐、補助偏遠地區學校交通工具、修繕偏遠及離島地區師生宿舍、興建學校社區化之活動場所、提供新移民語文教育及親職輔導、建立中輟生回流教育機制、政府興建或輔助興建平價學生宿舍、建設身心障礙者無障礙空間、提升身心障礙者就學機會等等。我們期待藉由國家對弱勢家庭的積極扶助,落實社會公平正義的理想。 十、教師福利待遇,公私逐步齊一 教育的理想是提供公平受教的機會,使每位學生都能享受高品質的教育。「學校有公私之分,學生無公私之別」,不論公立、私立學校,以及各階層的教育,教師對於人才的培育都是孜孜不倦、殫精竭慮,對社會的貢獻都是一致的。然而,由於法令的不齊備,私立學校教師至今仍無法享受與公立學校教師相同的福利與待遇,甚至於私立幼稚園的教師仍無法受到「教師法」的規範與保障。當前「師資培育法」、「教育人員任用條例」等相關法令已經通過實施,但為逐步齊一公私立學校教師的福利、待遇、退撫制度,激勵教師教學熱忱,我們主張訂定教師薪資、福利與退休、撫卹等相關法規,籌編相關費用,保障教師權益。 我們主張,在衡酌國家財政情況下,逐漸齊一公、私立學校教師福利與待遇,乃至大學校院到幼兒園教師都能享有相同的退休、撫卹福利,讓私立教師一樣享有月退,並將幼教教師納入相同的制度予以保障,以提振教師的教學熱忱,全面提升各級學校教育品質,讓學子均能享受高品質的教育。 十一、加強公民教育,推廣志工運動 由於教育理念的偏差,造成當前公民教育的式微,通識課程淪為營養學分,學生體適能不足,缺乏文化觀,亟待透過完整的教育施政和配套,扭轉教育的核心價值,培育出有健全人格、公民素養及終身學習能力的未來國民,為國家長遠發展奠基。 因此,我們主張各級學校必須重視品格教育,由校長及教師以身作則,帶動校園風氣的改變。我們尤其強調民主社會公民教育的重要性,鼓勵學校教師以學理、實踐並重的方式,規劃社區參與導向的公民課程,使學生從社會觀察與服務實踐之中體會憲政法治、多元寬容、社會正義等公民德性的真諦。同時要徹底檢討改進大學的通識教育,使畢業生除了具備謀生的專業智能之外,還要有尊重生命、終身學習、獨立思考、宏觀視野的特質。此外,學校體育是養成終身運動的基礎,各級學校應確實加強體適能活動,以培育體魄強健的國民。 我們也主張透過教育機構與非政府組織的合作,積極推廣公益性的志工運動,使台灣青年的熱情擴散於國內外所有需要幫助的角落。同時,為求落實此一政策的理想,教育行政單位對各級學校的評鑑項目,都將包含上述目標之追求與成效。 十二、重視文化傳承,建立主體意識 文化為立國之根本,有了文化的傳承,才能夠使固有之道統發揚光大。因此我們主張各級學校應重視對中華文化精髓的傳授,藉以建立一種包容、開放、深邃、豐富的台灣主體意識,而非自陷於褊狹、封閉、膚淺、悲怨的地域主義之中。 同時,我們也主張教導我們的下一代面向全世界,除了具備外文能力與國際知識之外,更能深入瞭解全球各主要文明的特質,以及全人類所共同面臨的挑戰。具體言之,我們必須透過加強外語教學、擴大國際交換學生制度、建立跨國網路學習資源、規劃全球視野學程等方式,使年輕人能超越一時一地的限制,真切掌握台灣在亞太及世界的角色,貢獻所學於人類文明的提升。
|